碳盤查為何成為進行式?利用數位工具即刻達成減碳目標

Published by COMMEET | Vivi on

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與日俱增,各國紛紛認知到減碳行動已刻不容緩,因此,在低碳轉型的浪潮下,2050 淨零碳排成為了全球的首要氣候目標,其中,完整的碳排放調查(碳盤查)便是協助執行碳管理和減碳行動的隱形推手,更是帶領企業達成減碳目標的幕後功臣!

文章目錄

永續行動當道,三面向告訴你為何碳排計算很重要!

碳盤查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在工業革命後,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大幅提升了人類的生活水平。然而,毫無節制的碳排卻導致地球持續升溫。根據麥肯錫的調查,全球在 2050 年前,多數地區的平均溫度預計將會提高攝氏 1.5 到 5 度不等,而經過氣候科學的實證研究發現,唯有透過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才可以有效遏阻急遽的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 ,其中二氧化碳不僅為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一大主因。有鑑於此,減少碳排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的永續行動,其中,計算碳排則是跨出淨零碳排的第一步,使企業得以根據碳盤查的數據結果擬定減排目標,執行有效的碳管理,而下述將以三大面向來檢視碳排計算的重要性!

1、上市櫃公司限期內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根據金管會發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上市櫃公司依照實收資本額規模和產業別作為分類,必須階段性地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和查證,其中,在第一階段中資本額達 100 億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和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業必須在 2023 年前完成個體公司之盤查,第二和第三階段分別為資本額 50 至 100 億和 50 億以下之上市櫃公司,須分別於 2026 和 2027 年前,依序完成合併報表子公司之盤查,上述階段性的溫室氣體盤查將會推動一千七百餘家上市櫃公司著手進行碳盤查任務,而金管會期望藉由上市櫃公司的資本力量串連上下游供應鏈,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同時讓永續金融的願景加以實踐!(延伸閱讀:綠色金融是什麼?從不同的產業視野打造永續發展藍圖

2、國際趨勢推動

• 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COP 26)

2021 年於格拉斯哥舉辦的全球氣候變遷峰會(COP 26)中,各國回顧了 2015 年簽訂的《巴黎協定》之氣候行動達成率和盤點失敗項目,並對此提出了相對應的氣候變遷願景和措施。目前全球已達成了四項共識,包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暖化不得高於攝氏溫度 1.5 度、保護家園和生態環境及增加綠色資金挹注等目標,而具體做法涵蓋眾多面向,包括逐步消除燃煤的使用、擴大再生能源的投資、減少濫伐森林和已開發國家每年至少調度 1,000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氣候行動等措施。由上述可得知,全球正積極地串連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藉由達成 2030 年前大幅降低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之目標,來緩解氣候風險的持續升級,並攜手邁向 2050 淨零碳排的綠世代!

• 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Adjustment Border Mechanism)

有鑑於現行的歐盟碳交易系統(ETS)無法針對進口商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情況進行有效的防範,對此,歐洲委員會於去年宣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BM),透過量化碳費的方式推動企業進行減碳,預計於 2026 年起要求五項碳洩漏高風險產業:水泥、鋼鐵、鋁、化學肥料和電力,在碳排放量超過許可範疇後,須以歐盟碳交易市場中的每週平均碳價(以公噸為單位)來購買碳憑證以抵銷超出的碳排量,而 2023 至 2025 年間為實施 CABM 前的轉換期,雖然尚未正式徵收碳費,但歐盟要求進口商必須揭露商品或服務所產生的直接碳排量,就如同農產品的生產履歷,有助於推動碳排資訊的透明化,並朝減少碳排的目標跨出第一步,而未來歐盟也會評估將 CABM 的範疇延伸至非直接的碳排放源(如:電力使用),這不僅意味著擴大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重要性,更代表企業必須精密地計算在營運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並從中找出高碳排的環節進行改善以符合國際規範!(延伸閱讀:疫後永續關鍵:邁向綠色經濟,共同成就轉型遠景

3、消費者和供應鏈的重視

為了回應大眾對於減少碳排的期待,計算碳排將是企業踏入永續經營的第一步,根據 Carbon Trust 的研究結果,在訪談過 9,000 逾位消費者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認同建立產品碳標籤的構想,透過揭露每項商品的碳排量來推動碳排資訊的透明化,不僅有助於將碳排放量融入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的條件之一,也透過數據來體現企業在減少碳排路程中所投注的努力。

此外,隨著各產業對於供應鏈去碳化(Decarbonization)的關注日漸增加,碳排計算的範疇也隨之擴大,根據麥肯錫的調查,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係指非屬自有或可支配控制之排放源所產生之間接排放)對整體氣候變遷共佔了高達八成的影響,因此,企業除了在自身營運中進行減排的任務外,同時也須建立一套共識——供應鏈的成員皆有義務攜手減碳,共同打擊氣候風險的加劇,其中 ISO 14064 是一套符合國際法規的碳盤管理標準,不僅指引企業針對營運活動所產生的碳排進行盤查,更可以成為企業在挑選合作供應商時的重要篩選標準,透過綠色供應鏈的建立,一同擘劃永續未來的藍圖。

碳盤查和碳中和有何不同?原來碳盤查分為 3 大範疇!

碳盤查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隨著永續世代的來臨,減少碳排已成為了全球的共識,相信大多讀者對於碳盤查和碳中和這兩個名詞並不陌生,然而,他們的含義及用途卻不盡相同,以下將簡單說明碳盤查和碳中和的共通之處和個別代表的意義。

​​▍碳盤查是企業盤點和揭露碳排量的方法

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透過盤點和量測企業營運或產品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碳排量,作為日後減碳的基礎,然而,一間企業的營運將會牽涉到相當廣泛之範圍,因此在執行碳盤查時也會涉及到具有高度複雜性的盤查範疇。
對此,根據 Greenhouse Gas Protocol(GHGP)提供的一套國際標準化架構,將溫室氣體依照排放來源的不同分成三大範疇,範疇一是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範疇二是指來自於外購電力、熱或蒸汽之能源利用「間接排放」,而範疇三則是指「非屬自有或可支配控制之排放源所產生之間接排放」(如:上下游供應商、員工通勤、投資經銷所產生的碳排放),其中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為導致全球暖化加劇的主要溫室氣體,因此,企業通常會將溫室氣體的三大範疇直接作為碳盤查的分類項目。

然而,對於企業而言,範疇三的碳排計算將會是最具挑戰的範疇,因為其涵蓋的面向過於廣泛且大多為非企業所控管的範圍,但若是企業能夠成功地完成範疇三之碳盤查,不僅可以為全球氣候變遷帶來巨大改變,更可以有效降低業外所花費的成本,讓碳盤查成為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隱形推手!

▍碳中和是企業在營運過程中排放至大氣的二氧化碳,必須以等量的減碳方法加以吸收進行正負平衡抵銷

碳中和(Carbon-Neutral)一詞首次亮相於 2006 年的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中,隨著氣候議題趨於嚴峻,碳中和逐漸成為全球的主流共識,企業必須正視減碳的重要性並付諸實踐,而下述將會簡單說明兩項有助於碳中和目標達成之方法。

• 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碳捕捉與封存是利用捕獲技術將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製程中或直接於空氣中進行二氧化碳的捕捉,並將其壓縮封存於合適的地點(通常為地質深層)或是可應用於二氧化碳的再利用(生產微藻),此方法藉由降低高耗能產業直接排入大氣中的碳量,來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這不僅有效降低全球暖化的加劇,更是帶領企業邁向碳中和的關鍵契機。

• 建立完善的碳交易系統

碳交易為量化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市場機制,而此交易是建立在「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的規範下。首先,政府須建立減排目標並設定當年的排放總量,再根據年度目標來核發排放配額(Emission Allowance)給予企業,在排放配額的管制下,企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個是碳排總量低於配額,此時企業則可以將剩餘的碳權(Carbon Credit)拿至碳交易市場販賣,作為業外收入,反之,若是碳排量高於核發的配額,則需要至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權,以抵銷其超出額度的碳排量,因此,透過完善的碳交易系統,政府從總體的角度逐年降低碳排總量,並透過交易市場的建立提供企業經濟誘因來降低碳排,此舉不僅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更有助於碳中和目標之達成!

減碳行動已成當務之急,企業能如何著手減碳措施?

碳盤查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根據全球各家氣候站的觀察顯示,地球的溫度從 1880 年至今,已平均提高了攝氏 1.1 度,此升溫速度遠大於過去 6,500 萬年的古氣候紀錄(Paleoclimate Records),由數據可得知,全球暖化正持續的發生和加劇,而由於地球升溫而導致的大規模氣候災難不勝枚舉,因此,為了降低氣候風險帶來的損傷,減碳行動成為了各界的當務之急,下述將會簡單說明三項減碳行動如何協助企業發揮綠色競爭力!

1、落實碳盤查計算

無論是撰寫永續報告書或是未來進入歐盟市場而受到碳邊境調整機制(CABM)的規範,碳盤查皆是展開企業永續行動的開端,藉由盤點營運過程和產品製造所產生的碳排量,提高數據的可信度並作為減碳的基準,才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碳管理工作,儘管在碳盤查的過程中涉及了直接、間接能源和其他間接項目等多種排放源,但企業可以透過數位工具的導入將流程化繁為簡,並讓碳盤查成為推動企業邁向永續時代的齒輪!

2、擴大再生能源的投資與使用比例

企業營運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燃燒化石燃料是產生碳排的主要來源,而在台灣的供電系統中,最大宗的方式仍是以燃煤的火力發電為主,然而這卻是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居高難下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推行低碳轉型的時代下,企業可以透過購買或是投資綠電(太陽能、風能和生質能等)來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並將其應用於建築、運輸等項目,以鞏固企業綠色營運的持續發展!

對此,全台最大的綠電買家為晶圓製造的龍頭企業台積電,有高達 9.9 成的綠電憑證都是被台積電收購,而他們藉由再生能源的使用,成功地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了約莫 220 萬公頓,然而,為了達成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台積電期望能夠以大帶小,透過自家對於綠電的高需求量,帶動再生能源產業規模的擴大,並降低中小型企業進入再生能源市場的門檻,而最終隨著綠電供給的逐步提升,將會強化企業在綠電購買上的議價能力,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對於傳統電力的依賴,更提供了讓再生能源成為市場主流的轉變契機!

3、建立綠色供應鏈

根據 2020 年 CDP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的全球供應鏈報告,供應鏈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企業一般排放的 11.4 倍,這是在過去的減碳道路上經常被忽略的隱形環節,但隨著產業鏈中碳排資訊的透明化,建立綠色供應鏈將成為有效控管碳排的關鍵驅動力,以下將簡單闡述零碳企業 O’right 成為全球第一家永續美妝品牌的成功之道!

身為台灣中小型企業的 O’right,憑藉著對於永續的堅持,不僅已實踐了完整的碳盤查驗證,更連續兩年達到三大範疇的碳中和,而背後的關鍵之一便是綠色供應鏈的建立,他們從綠色採購作為起始點,針對綠色原物料的採購量始終維持在 60% 以上,並且堅持選用回收再製物料以創造產品的循環經濟,同時,為了擴大綠色經濟的影響力,O’right 邀請供應商簽屬「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承諾書」,藉由評鑑供應商之於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作為挑選夥伴的重要指標,而至今已有 98 家合作供應商與 O’right 共享著綠色商機的效益,並同在減碳道路上成為領先業界的佼佼者!

善用數位工具輔助碳盤查,企業可以獲得哪些競爭優勢?

碳盤查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隨著永續浪潮席捲全球,企業面對接踵而至的低碳轉型挑戰,提前佈局永續經營的藍圖將成為掌握綠色經濟話語權的關鍵,如同前述提及,碳盤查是協助企業進行減碳的首要步驟,而企業若是輔以數位工具的導入將可以簡化碳盤查複雜的流程,下述將簡單說明一項數位工具——碳盤計算管理系統,是如何協助企業建構減碳競爭力!

因應 2050 淨零碳排,經濟部提供的碳排計算機服務,協助中小型企業依照產業別手動輸入各項碳排放源(例如:電力使用、運輸汽油等),並且依照「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管理表 6.0.4 版」加以權衡加總,最終計算出企業的碳排總量,儘管此數位工具在現階段涵蓋之排放源大多屬於範疇一和範疇二,但卻不失為協助企業快速上手碳排計算的數位工具!

全球兩大雲端領頭羊 Microsoft 和 Amazon 也積極展現對於永續發展的承諾,於今年陸續推出雲端碳排計算管理的系統服務,首先是微軟推出的第六個雲——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提供企業一個能夠即時控管碳排的管理系統,透過串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 IoT 智能裝置獲取企業的碳排數據並加以運算。由於微軟具備充裕的供應商合作經驗,這將有助於補足範疇三的碳排計算,使整體碳盤查更加完整,而永續雲會以碳排儀表板,將企業的減碳數據可視化,呈現各項碳排放源的數量和使用雲端系統後替企業減少的碳排量,來達到協助企業制定減碳計畫的目標,讓永續行動得以落地實踐!

此外,Amazon 推出的 Customer Carbon Footprint Tool 碳排計算服務與微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可以完整的呈現企業營運所耗費的碳排並規劃減排目標,而 Amazon 預計於 2025 年前達到全面使用再生能源之目標,而 AWS 雲端系統同樣也屬於淨零碳排的重要環節,因此,未來只要將工作流程進行雲端移轉,不僅有助於精簡碳排計算的流程,更可以大幅降低企業的碳排總量,實現低碳轉型的願景!(延伸閱讀:永續當道!以永續為核心價值,成就更好的商業模式

一份工時達成兩件事!COMMEET 協助企業達到減碳目標

永續觀念當道的情況下,愈來愈多企業正積極採用減碳工具,希望藉此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為了協助企業更有效地落實減碳責任,COMMEET 將費用申請與報銷流程數位化,所有的費用資料、憑證單據都能確實地記錄在系統中,全程電子化有助減少紙張浪費。最特別的是,我們將費用管理系統延伸出碳排計算機 Carb0n,讓企業可以根據報銷的交易資訊計算碳排用量,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產生碳排數據。

此外,使用 COMMEET 數位企業卡也能達到減碳的目標喔!有別於傳統的實體卡片,數位企業卡是一種虛擬卡片,員工在申請後便能從信箱收取隨機卡號和安全碼支付款項。根據玉山銀行的資料顯示,每張實體卡片的製程約產生 900 克的碳排放量。若使用數位企業卡就能避免製造、郵寄實體卡片時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而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挑戰改變了過去人本主義的思維,現在全球已邁向了與自然環境共生的低碳新紀元,而運用數位工具進行碳盤查便是協助企業進行減碳行動的第一站,企業應抓緊腳步搭上永續浪潮的轉型列車,創建一個淨零碳排的綠色未來!

文/Vivi Peng|COMMEET編輯群

Categories: ESG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