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是什麼?別再將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搞混!3 分鐘帶你了解差異
近期本土疫情再次加溫,台灣行動支付的普及率持續成長,國發會更提出 2025 年非現金支付普及率 9 成的計畫,不過隨著數位化逐漸充斥在我們的日常之中,行動消費開始帶動了多元的支付方式,不過目前還是許多人會把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搞混,今天就透過本篇文章,一起了解所有的支付概念吧!
文章目錄
行動支付是什麼?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隨著金融科技的熱潮湧起,全球的商業模式也發展出豐富的樣貌,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催化了行動支付使用率的增長,為了因應防疫需求,台灣民眾確實選擇以非現金的支付方式,來降低疫傳染風險,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調查也顯示,2020 年台灣行動支付的交易額突破新台幣 4,230 億,而消費規模寫下歷史新高的原因,不僅是疫情造就了低接觸的生活型態,全家、7-ELEVEN、全聯等大型零售業者也大動作加入了自營支付的戰爭,多元的支付場景逐漸匯集,有效加速了行動支付產業的發展進程。
不過大家知道嗎?我們常聽到的「行動支付」,其實是廣義的概念,能夠藉由網路,並以任何移動存取設備啟動的支付行為,像是利用手機、平板、語音、訊息等方式付款,皆可被歸類在廣義的行動支付下。
狹義的行動支付,則是指單純透過手機或智慧型手錶等行動裝置作為載體來付款,目的是取代現金及信用卡,並期望能優化消費者的支付體驗,台灣目前沒有經營行動支付(狹義)的業者,讀者們經常使用的 Apple Pay、Android Pay,都是國外知名的廠商所經營。
行動支付的形式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此外,最常見的行動支付形式有下述兩種:
▍NFC 感應支付
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它是一種非接觸型的近端支付方式,可以讓兩台裝置在近距離的情況下進行無限通訊,目前許多通訊服務商已將手機 SIM 卡結合 NFC,讓消費者能直接透過手機就能感應支付,而科技巨擘 Google 開發的 Android Pay,除了支援多家銀行的信用卡支付,還連動了 Google Maps,能讓用戶快速搜尋可使用行動支付的店家,甚至在未來將推出語音支付的功能,消費者單純以聲音就能結帳。
▍QR Code/條碼掃描
QR Code 的「QR」,其實是由 Quick Response (快速辨識)所組成,能迅速讓行動裝置辨識,並快速解碼獲取資訊。由於 QR Code 有著容易製作且資料儲存容量大的特性,是目前行動支付市場的主流付款形式,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主動/被動掃描長形條碼或 QR Code,便能完成支付流程。
行動支付的種類

(Photo Source:COMMEET 編輯群 Chris)
以台灣的行動支付市場而言,廣義的行動支付則可分為以下三大種類:
1、電子支付
電子支付是目前市面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支付種類,除了基本的收付功能,它擁有獨立的數位帳戶,可提供用戶儲值與轉帳的服務,也就是說,電子支付機構會作為中介,成為買賣雙方交易時的經手人,如此一來便實現無場域限制的交易行為囉!
現階段的電子支付服務,皆不支援 NFC 感應扣款,一般由消費者掃描店家提供的 QR Code,或是提供自己的付款條碼/QR Code 給商家掃描,買家再主動輸入付款金額完成電子支付交易。至於電子支付未來能否實現感應扣款,須等待 NFC 裝置在台灣商家普及化,所以目前單純透過相機辨識條碼仍然有其方便性與不可取代性。另外,請各位要切記!電子支付是被涵蓋在廣義的行動支付範疇裡的,記得不要與狹義的行動支付搞混囉!
2、電子票證
電子票證是種可預先儲值的多功能支付工具,並採用非接觸式晶片,透過靠近讀取裝置感應扣款,在過去,電子票證被定義為可以反覆儲值與支付的實體卡片,使用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能夠簡單地靠卡感應付款,悠遊卡和一卡通的誕生,目的就是為了終結台灣的大眾交通工具被不同公司營運,而出現的收費方式的亂象,也有一些便利商店會發行電子票證提供民眾儲值並消費使用,如:icash 2.0。
不過現行的電子票證陸續被整合進入電子支付的範疇,像是悠遊卡公司推出悠遊付 APP,讓消費者能有更多元的支付選擇。
3、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指的是由第三方業者作為買賣家的交易中介,提供雙方安全、快速的收付款服務,是目前典型的金融科技 FinTech 應用,而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原因是以往電商的經營模式常出現已付款貨未到,或是廠商準時到貨了,商家卻未按照約定的時間付款,為了解決這些收付款問題,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模式才逐漸被市場採用及關注。
目前第三方支付的運作原理,則是由先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暫時保管客戶的貨款,等廠商確定交付貨品時,第三方支付公司才會將貨款匯入廠商的帳戶中,除了擁有居中協調、溝通的優勢之外,API 串接的方式較為多元,能協助買賣雙方快速進行跨國交易,讓整個交易流程變得更加人性化與便利,而 PayPal 就是現今規模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商。(延伸閱讀:何謂 FinTech?科技串聯金融生態圈,驅動數位創新應用服務)
行動支付的未來發展趨勢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 從競爭轉為合作導向
為了突破目前的市場僵局,各大支付業者逐漸從過往的業務競爭,轉變為共同合作,一起克服城鄉支付概念落差、優惠方案同質性高等問題,建立支付生態系,像是最近值得關注的數位金融議題,國內已經有超過 15 家的傳統金融機構聯合宣布發展「金融卡雲支付」,期望能解決感應式讀卡機普及度過低的問題,並增加消費者的使用意願。
• 從量化轉為專注質化
共同建立了支付生態系後,支付廠商更應該解決消費者的疑慮,除了交易量的維持,還必須確保用戶能夠在更安全且便捷的環境下使用,強化整體支付品質。同時,為了尋求更加穩定的獲利管道,許多業者開始整合線下與線上付款,發展多元金流活動,將原本著重交易量變化的經營重心,轉為專注擴大支付功能的價值。
隨著數位經濟發展,行動支付已成為全球重點發展趨勢,也是推動數位生活與智慧國家的關鍵環節,而台灣目前擁有多元的支付環境,行動支付市場潛力也相當無窮,未來若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推動有感方案,滿足民眾對行動支付的需求與使用體驗,支付生態圈必定能持續擴大。
文/Chris Tsai|COMMEET編輯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