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什麼?區塊鏈衍生技術-DeFi 打開金融新疆界
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金融領域迄今,最受矚目的莫過於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不過在近期 DeFi 去中心化金融為傳統銀行業開闢了全新疆界,其不受監管特性,讓金融機構能夠提供更多元的金融產品給消費者選擇,這樣的轉變重塑了金融產業的價值鏈,而 DeFi 目前的整體市值在近兩年已經上升至 900 億美元,未來的發展又將會是如何呢?馬上跟著本文一起探究!
文章目錄
關於區塊鏈你需要知道的事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提到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之前,我們必須先淺談區塊鏈(Blockchain)的發展脈絡,多數人對於區塊鏈的認知都還圍繞著比特幣,但其實區塊鏈的應用更為廣泛,它是藉由密碼學及共識機制等技術,建立出的資料儲存區塊(Block),而每一個區塊相互串連,並囊括了前個區塊的密碼雜湊函式、時間戳記與交易資料,這使得區塊裡的內容難以被篡改。
大家也可以把區塊鏈理解成一個分散式的資料庫,與傳統資料庫有別,區塊鏈儲存資料的裝置並非連結到相同的處理器,它允許資料分散儲存到不同的處理器中,而且還能透過時間戳記的特性,依序將資料存取到區塊內,並利用密碼函式,讓所有區塊串接成區塊鏈。
區塊鏈的使用價值在於:加密,它的出現大大解決了 C2C 或 B2B 之間的信任問題,藉由區塊鏈帳戶的所有權金鑰,使用者甚至能編寫屬於自己的區塊,其所使用的密碼系統,也能確保所有節點(分散式的運算處理器)內的資料保持完全同步。然而,區塊鏈中的分散式儲存資料都是公開且匿名的,安全性必須仰賴時間戳記伺服器、點對點網路(P2P)來維持,這也是為什麼比特幣僅能儲存交易紀錄,但無法得知帳戶的所有權歸屬。
區塊鏈技術誕生至今,以加密貨幣的發展最為蓬勃,不過談及應用層面,其實早已跨越金融領域,無論是旅遊、聽音樂,甚至是物聯網,區塊鏈確實能夠改善既有的生活常態與商業模式。下述也為各位簡單整理了區塊鏈的應用演變,待會介紹 DeFi 時,才不會過於陌生。
▍區塊鏈 1.0:加密貨幣
在過去,所有的交易行為都必須有中介機構或交易所在中心協助媒合,而這些中心會保存所有的交易紀錄,以利全球金融體系可以順利運轉,但加密貨幣的出現,便是「去中心化」的開端,眾所周知的比特幣則是最好理解的例子。(延伸閱讀:加密貨幣是什麼?加密貨幣支付服務有望成為未來市場趨勢)
中本聰於 2008 年發表的《比特幣白皮書》為全世界帶來加密貨幣的概念,他開創了全新的記帳方式,讓每筆交易不需要經過銀行、電子支付平台等第三方中介機構,任何人只要擁有能網路連線的數位裝置就進行交易,最大優點在於權力分散,完全不受擁有極大實權的國家或機構影響,而且交易帳本經過加密後,遠比傳統金融安全許多。
▍區塊鏈 2.0:智能合約
加密貨幣的誕生,除了為金融界投下一顆震撼彈之外,也讓相關應用陸續百花齊放,近期常聽到的智能合約,則是區塊鏈二部曲的最佳代表,它是種特殊協定,在區塊鏈內制定合約時使用,著名的以太坊就是擁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
與傳統紙本合約不同,智能合約將協議條款以程式碼呈現,並透過區塊鏈上的分散式節點自動運行,使合約不會被任意篡改或偽造,只有達成協議中的條件時,交易才會發生。智能合約也保有去中心化的特性,所以通常被用來記錄版權、股權、智慧型財產權等抽象類別的交易行為,我們舉幾個貼近生活的範例幫助理解。
當旅客出遊選擇休宿時,其實不再需要透過 Airbnb 等中介平台訂房,可以直接瀏覽住宿平台的區塊鏈尋找合適的房型,並透過智能合約完成訂房手續,屋主也無需繳納任何刊登費用;以食品業而言,從食品加工、包裝、配送再到上架,所有資訊都可以寫入區塊鏈資料庫,消費者只要掃描包裝上的條碼,便能即時獲得最清晰、完整的生產履歷。
▍區塊鏈 3.0:IOTA
然而,目前比特幣與以太坊等現有區塊鏈面臨礦工短缺的問題,被稱作「區塊鏈 3.0」的分散式帳本技術 IOTA,它讓每個區塊上的交易者都可參與加密,且不需要礦工進行驗證,解決了交易過於緩慢、貧富差距等問題。
由於既有的區塊鏈驗證機制非常嚴格,當交易量愈大時,就必須使用更多電力與演算力去驗證交易,卻大幅墊高了交易成本,而 IOTA 的發明,可以說是為物聯網設計出的完美架構,藉由此項技術,不但創造出了不須交易費且具擴充性的交易平台,還加速了物聯網生態中不同設備間的資料傳輸速度,有效彌補了區塊鏈擴展性不足的問題。
DeFi 是什麼?與 CeFi 之差異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對於區塊鏈的發展有初步的認識後,我們就可以踏入金融新疆界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是建立在區塊鏈上的金融體系,它不必依賴券商、交易所等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型商品,而是利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進行金融活動。
DeFi 將金融產品建立在公共的金融服務區塊鏈平台上,並透過智能合約的運行,讓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平台上的金融架構,相較傳統中心化金融(CeFi),它完全不受任何中心機構監管。以日常支付場景為例,消費者在過去的 CeFi 情境中刷卡購物,此時金流必須先通過第三方機構(例如:VISA、Mastercard),最後消費款項才會轉進賣家合作的銀行,整個流程會產生很多額外的費用,手續也相當繁複;而 DeFi 的支付流程簡單許多,消費者可以在區塊鏈上交易,當該筆交易被驗證後,買家就能以加密貨幣直接付款,但金額、日期等交易資訊完全不能隨意竄改。
去中心化金融的發展現況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2021 年可以說是 DeFi 突破性的一年,根據 DeFi Pulse 的統計指出,1 月與 11 月的總鎖定價值(TVL,Total Value Locked)的差額超過兩倍,並突破 1,000 億美元大關,不過我們雖然能看見去中心化金融良好的前瞻性,但目前法律與監管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2016 年 5 月,為期四週的 ICO(首次代幣發行)總共募得 1,200 萬枚以太幣,但意外的是,不到一個月就有使用者發現智能合約裡的程式漏洞,並掏空價值約 5,500 萬美元的以太幣,儘管智能合約有著難被任意篡改的特性,但合約中的程式設計不夠周延,使得詐騙問題成為未來很大的隱憂。
此外,DeFi 體系中必須透過加密貨幣作為交易媒介,而加密貨幣的幣值劇烈波動將成為另一個顧慮點,且為了挖掘更多加密貨幣,礦工得確保有充足電力供給,這種模式與環境永續完全背道而馳。
如果從整體社會福祉的角度切入,DeFi 其實能夠實踐並促進普惠金融,以目前全球的現況而言,各式各樣的金融 NFT 相繼推出,新興的穩定幣(Stablecoin)也許能改善上述提到的情形,也因為高度的透明性,任何人都能使用 DeFi 中的智能合約,因此,如果未來能有完備的消費者保護機制作為金融基礎,DeFi 可望拓展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新疆界。(延伸閱讀:什麼是 NFT 非同值化代幣?)
區塊鏈的出現宛如時代革命,加密貨幣則改變了我們對金錢的思考方式,而 DeFi 的存在,甚至顛覆了各國中央銀行對於貨幣政策所扮演的角色,雖然目前去中心化金融的架構尚未成熟,但長遠而言,這將會是沒有終點的進程。
文/Chris Tsai|COMMEET編輯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