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將綠色供應鏈推向主流,台灣大企業該如何積極應戰?

全球暖化導致世界各地正受不斷升級的氣候風險所威脅著,而各國政府組織無不嚴陣以待,對此,台灣身為出口導向的國家,也擬定了 2050 淨零排放之願景,表明供應鏈的碳排管理將會是落實減碳的關鍵,期望能夠透過綠色供應鏈之永續行動推動產業升級,減緩氣候變遷對於經濟社會的衝擊,更為接軌國際 2050 碳中和目標的不二法門!
文章目錄
綠色供應鏈是什麼?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消費品產業有高達八成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來自於其上下游供應鏈,有鑒於大多的物質流動和金流都會產生碳排,因此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都會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綠色供應鏈的建立即是透過將環境影響納入供應鏈的整體流程中,包含產品設計、原物料挑選和採購、製程、物流倉儲和最終的產品回收,將經濟活動和對於環境之負面影響脫鉤,落實永續發展的實踐!
企業的減碳管理構面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驅使企業做出氣候承諾的因素不可勝數,無論是被動回應消費者的期待、法規要求、來自客戶或投資者的壓力抑或是自發性地認知到環境的重要性而採取永續行動,金管會於今年發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即是針對趨於嚴峻的氣候變遷制定的階段性法規要求,期望於 2027 年和 2029 年前,全體上市櫃公司能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和查證,且揭露範圍能與財務報表一致,而金管會透過推動大型企業體執行碳盤查,來追蹤營運活動之實際碳排量,並以此作為推行減碳行動的基礎,讓大型企業可以運用資本的力量改寫過去商業模式的規則,將永續的思維納入營運決策中,促使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齊頭並行!
談及永續發展,減碳將是協助企業踏上永續之旅的啟程,根據渣打銀行發布的《零碳倒數》,報告中指出跨國企業的供應鏈碳排量佔企業總碳排量的 73%,這充分體現了綠色供應鏈是協助企業減碳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中,供應鏈具有階層性分工的連鎖特性,因此減碳行動將會高度仰賴產業上下游產業之合作互助,以下將會簡單說明何謂 SCOR 模型,以及企業如何從中執行減碳管理。(延伸閱讀:為何世界開始提倡淨零排放?響應低碳轉型刻不容緩!)
▍SCOR 模型將營運流程標準化為五個作業流程:規劃、採購、製造、物流和回收,能夠協助企業檢視營運的效率和成效
• 規劃
規劃是綠色供應鏈作業流程中的第一步,企業除了評估自身核心能力和確立目標外,將外部環境因素納入營運規劃也是不可或缺的,像是金管會祭出的溫室氣體查證之規範、出口國當地之環境法規,以及歐盟推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BM),這些都顯示企業皆必須嚴加執行碳盤查和遵循法規才有助於企業維持長期的競爭優勢!
• 採購
採購是企業與上游供應商進行等價交換的商業行為,供應商交付原物料,而企業必須支付相對應之費用,而企業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綠色採購的執行,首先是思考該原物料之必要性,確保每項物料都是生產時所必要之元件以避免無謂碳排之發生,第二步是選擇友善環境之供應商,可以藉由制定供應商行為守則作為篩選條件,輔導供應商轉型至更為永續的生產模式來減少碳排;此外,由於供應鏈具有連鎖之骨牌效應,因此選擇綠色供應鏈將會為整體產業帶來加成之減碳效益!
• 製造
此階段為供應鏈流程中,企業相對具自主權的環節,從自身營運的製程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將可以降低範疇一之碳排比例,可以透過製程技術或機台的改良,以降低製造階段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此外,藉由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例如:購買綠電),也有助於範疇二之碳排減少,而在未來若是有顯著的減碳成效,也可以透過碳權的交易賺取業外收入,讓減碳行動不僅對環境友善,更可以展現經濟效益!
• 物流
在產品製造完成後,將貨品交付給消費者的過程便是物流,而運輸將會是影響整體碳排的重要關鍵,企業可以從三個層面思考如何提升運輸之效率,首先藉由產品包裝設計減少每單位產品所佔的體積,以提高每趟運輸的載貨量,接著透過規劃最佳運輸路徑,降低運輸所花費的時間,最終透過降低回頭車之空車率和鼓勵店到店之物流方式,來提高每趟運輸的附加價值,簡言之,提升物流環節中的運輸效率將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關鍵驅動力!
• 回收
綠色供應鏈的最後一個環節便是商品的回收處理,首先,在採購環節選擇對於環境友善之原物料,可以降低後續廢棄物處理所產生之碳排,同時,企業藉由提倡包裝容器再利用和以舊換新的計畫(例如:回收美妝保養品的空瓶和冷氣等設備),讓消費者透過回收行為便可以協助企業減少碳排,並間接成為參與綠色供應鏈的重要角色!
透過 SCOR 模型不僅展現了供應鏈五大流程中的減碳計畫外,更凸顯了一項事實:企業除了在自身營運過程中執行減碳行動外,大多作業流程中的環節都會涉及到與供應商之串連,對此,與上下游供應商建立永續共識便是減碳的第一步,其中透過碳盤查作為量化減碳目標之共通準則,將會是決定綠色供應鏈能否實踐的核心環節!(延伸閱讀:碳盤查為何成為進行式?利用數位工具即刻達成減碳目標)
知名企業導入綠色供應鏈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隨著氣候風險的擴大,全球正掀起以永續為主導的綠色時代,各大公司紛紛建立綠色供應鏈,與供應商攜手將環境因子納入營運決策中,降低氣候變遷對於整體社會和經濟解構的影響力,對此,全美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Apple)的目標為 2030 年前達成產品生命週期的碳中和,這意味著蘋果必須全面打造各產品線的綠色供應鏈,從 2019 年起,蘋果提供給超過三十間位於中國的蘋果供應商低碳轉型的教育訓練,除此之外,更與 Asia Green Fund 成為綠色合作夥伴,共同推動能源轉型,而於 2020 年,超過一百間的供應商承諾針對蘋果的產品採用 100% 再生能源,其中部分供應商已實踐八千瓦之再生能源使用,充分顯示低碳能源的轉型任務正逐步從大型公司邁向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彼此合作!
同樣身為蘋果供應商的晶圓製造大廠——台積電(TSMC),在永續轉型的道路上正積極成為綠色力量的執行者,除了在自身營運上推展綠色製造外,更擔任負責任的採購者,串連了供應商和承攬商之綠色能量並共同提高製造標準,而為了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台積電為此設計了四大發展方針:供應商遵循《供應商行為準則》、供應商填寫「永續自評問卷」自主衡量合規程度、關鍵供應商由 RBA 認證之第三方機構健檢精進計畫,和最終的執行改善計畫並接受複查稽核,至今在綠色供應鏈的基礎下,台積電成功輔導的供應商已累積達 3.4 億度節電量,並有五成的高用電供應商已取得 ISO 14064 溫室氣體排放查證證書,由上述可見台積電透過完善的架構,逐步輔導供應鏈上下游之廠商進行低碳轉型,一同擘劃綠色供應鏈的藍圖!
此外,根據麥肯錫的調查, ESG 表現相對領先的企業,往往會有高於其他競爭者 10 到 20%不等的市值表現,而台達企業身為能源管理與散熱元件之電子供應商,同樣有感於 ESG 和提升氣候應變力之重要性,為了提升競爭優勢,台達電制定了《台達供應商行為準則》積極輔導供應商進行低碳轉型,其中一項規範便是要求企業體藉由碳盤查來量化碳排量,並從中執行減碳策略降低營運所產生的碳排,若是供應商不願意或是無法遵循供應商行為準則,台達電將會終止與其的合作關係,這不僅充分展現台達電建立綠色供應鏈的決心,更帶領產業界邁向永續經濟的未來!
由上述可知,為了扭轉氣候變遷而導致的經濟衝擊,大型企業正不留餘力地推行著綠色供應鏈,從減碳作為起始點,透過碳盤查和再生能源的使用,讓永續的 DNA 得以垂直應用至供應鏈上下游產業,一同實現低碳轉型的遠景!(延伸閱讀:疫後永續關鍵:邁向綠色經濟,共同成就轉型遠景)
綠色供應鏈的效益與挑戰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隨著綠色供應鏈的永續意識逐漸被主流市場所重視,各家企業紛紛將綠色採購視為建立綠色供應鏈的重要環節,這不僅意味著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實踐,更是擴大永續影響力的重要里程碑,下述將簡單探討三項綠色供應鏈所帶來的效益。
1、減緩氣候風險的衝擊
綠色供應鏈採取友善環境的營運策略,大幅地提升企業面對氣候衝擊的韌性,進而降低企業因氣候相關風險而產生的財物損失,同時透過溫室氣體管理(例如:碳盤查、碳查證),降低企業營運對於環境產生的負擔,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份心力。
2、降低供應鏈流程所產生的無謂損失
綠色供應鏈以降低企業對於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作為初衷,在執行減碳計畫的同時,使供應鏈具備精實(降低生產、庫存、運輸等浪費)的特性,極大化供應鏈每項流程的附加價值,進而減少無謂損失的產生。
3、拓展商業機會
建立綠色供應鏈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永續形象,更是拓展綠色夥伴和培育潛在消費者的契機,以家樂福(Carrefour)為例,他們於 2020 年開張的影響力概念店展現了建立永續產業鏈的行動力,提供了綠色供應商與消費者溝通的場域,堅守店內的每項商品製造都是符合 SDG 的永續概念,期望透過改變消費者以價錢為導向的採購原則,讓永續的價值能夠加以實踐,並成為可持續成長的商業模式!
由上述可知建立綠色供應鏈所帶來的永續效益,不過由於供應鏈具有環環相扣的特性,所涉及到的利害關係人盤根錯節,尤其對於身處在開發中國家的供應商,在缺乏資金轉型和當地寬鬆法規之雙重壁壘下,使得綠色供應鏈的全面實踐變得更具挑戰性,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急遽擴大,綠色供應鏈的導入仍然為全球的當務之急,對此,大型企業可以透過教育訓練的協助抑或是綠色資金的投入,作為過渡階段的輔導機制,讓綠色供應鏈得以不分國界,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
無論身處哪項產業別,從供應鏈體系中所產生的碳排都是導致全球暖化急劇惡化的主要推手,因此,建立綠色供應鏈除了協助企業從源頭揭開隱形碳排的面紗,更可以透過綠色方案的應用,創造供應鏈的永續價值,攜手迎接低碳時代的來臨!(延伸閱讀:永續當道!以永續為核心價值,成就更好的商業模式)
文/Vivi Peng|COMMEET編輯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