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永續關鍵:邁向綠色經濟,共同成就轉型遠景
全球在歷經疫情和氣候變遷帶來的雙重衝擊後,各國紛紛體認到永續發展對於經濟成長至關重要,因此在永續當道的世代下,透過綠色轉型來協助企業發展一套兼顧永續發展與長期獲利的新興商業模式,讓綠色經濟成為創造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驅動力,不僅達到為企業增值的效益,更提升了長期發展所必備的綠色競爭力!
文章目錄
什麼是綠色經濟?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定義,綠色經濟是以環境、經濟及社會三大面向作為主軸,藉由綠色投資、綠色營運等經濟活動來推動低碳成長,並提高資源及能源使用效能和增進社會福祉,也期望在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同時,共創經濟的成長。
在亞太地區,天然資源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進人類福祉的重要資本,對此,聯合國環境署將會著重於政策制定、經濟發展和人才培育三大方針,使綠色經濟在兼顧永續發展的前提下,替資本市場創造嶄新的面貌。
綠色經濟的五大原則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當全球正面臨環境變遷、社會分化和經濟衰退等嚴峻議題,綠色經濟將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解方,而綠色經濟聯盟(Green Economy Coalition) 特別針對綠色經濟設定了願景,期望能在增進人類生活福祉及促進社會公正的同時,降低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和減少生態稀缺,進而創造一個公平且綠色的未來。以下將以五大原則作為主軸,提供落實綠色經濟的指導方針,並擺脫過去人本主義的思維。
• 人類福祉 Well-being
除了財富創造外,建立一個具有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福祉,讓所有人類得以享有持續發展、身心健康快樂以及受教育的權利。
• 社會公平 Justice
強調公平、社區凝聚和人權的重要性,實現所有公民的平等,尤其對於少數族群和後代的權利給予特別的關注及協助。
• 地球限度理論 Planetary boundaries
地球的富饒程度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繁榮具有關鍵決定因素,因此必須在生物多樣性、空氣、土壤與水等自然資源的保護上採取行動。
• 效率與充足性 Efficiency & sufficiency
在降低環境風險的前提下,以低碳、多樣性及循環體系作為主軸,讓資源的使用可以促進經濟的成長和提升人類的生活福祉。
• 優良治理政策 Good governance
在自然及社會科學的基礎上,鼓勵公民參與,並建立公開透明、具有明確問責制度的社會。
在過去工業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下,經濟發展一直都保持在優先於自然環境及社會福祉的第一順位,然而,在現今重視永續發展的脈絡下,企業必須將綠色議題納入營運決策考量,並且在策略規劃中,不再著重於利益極大化,而是權衡經濟、環境及社會的發展,實踐綠色經濟所創造的共榮共存生態圈。
邁向綠色轉型的關鍵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氣候變遷及風險已迫在眉睫,而綠色經濟是推動綠色成長和落實永續發展的引擎,為全球現況帶來了全面性轉變的驅動力,然而實現綠色經濟必非一蹴而就,藉由實踐綠色轉型將會是邁向綠色經濟的第一步,而綠色轉型仰賴於綠色科技與創新,透過產業轉型所帶來的綠色創新為環境社會帶來助益,同時也提升企業競爭力,以下將從四大面向作為切入點,分析企業邁向綠色轉型的關鍵因素。
1、疫情的催化
從 2020 年至今,在新冠疫情的延燒下,對全球產生了顯著性的衝擊,尤其是經濟層面的衰退,致使高失業率和中小型企業的陸續倒閉屢見不鮮,對此,聯合國發表了《COVID-19: Towards an inclusive, resilient and green recovery》,內容以中長期的視角提出經濟復甦的方案,並提及在歷經重大的經濟衝擊後,企業獲得了重新審視營運模式的機會,透過 CSR 的實踐,將綠色轉型貫徹至目標策略當中,建立永續供應鏈並加速數位轉型,增加企業對於環境及社會所帶來的外部效益,同時也聚焦於永續投資的實踐,才能夠在面對風險及挑戰時具有隨機應變的恢復力,進而增加企業在風險控管上的綠色競爭力。
2、歐盟碳稅的徵收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棘手議題,儘管歐盟居於減碳的領導地位,但歐盟行之有年的碳交易機制(ETS),卻無法有效地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的發生,許多高碳排產業紛紛外移至環保法規寬鬆的國家生產,再將產品進口至歐盟地區以規避碳費的支出,對此,歐盟在去年提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自 2023 年起要求進口商必須公開碳排量,2026 年起開始要求五項碳洩漏高風險產業:水泥、鋼鐵、鋁、化學肥料和電力,在扣除免費碳排放額度和已經在出口國繳納的碳排費用後,多出的碳排必須購買 CABM 憑證才可以將產品進口至歐盟市場,而歐盟為台灣第四大出口國,其中 CABM 對台灣鋼鐵產業造成的影響力度最大,因此,建議高碳排業者須盡快建立碳定價機制和綠化製程,藉由減少碳排以提升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簡而言之,透過碳權交易的方式可以量化減碳的進程,並且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讓碳排者者自行負擔外部成本,由此可見減少碳排已從環境趨勢延燒至經濟議題,而這都一再地凸顯企業落實綠色轉型和實現綠色經濟的重要性。
3、綠色供應鏈的整合
根據麥肯錫顧問管理公司的調查,平均一間公司會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碳足跡是來自於供應商的排放,而採購身為綠色供應鏈的源頭角色,可以確切地掌每項原料或是產品的資訊,因此建議企業在選擇合作供應商時可以將 ESG 指標納入考量,從源頭實踐綠色轉型的第一步。
舉例來說,Apple(蘋果)身為全球消費性電子科技的領頭羊,合作供應商遍佈全球,若要精準落實 ESG 也必須將供應商的生產過程納入考量。2020 年起,蘋果已達到營運上的碳中和,而下一項目標便是在 2030 年前達成全球供應鏈的碳中和,且根據《蘋果供應商行為準則》,假如供應商在環境層面上未積極制定相關政策而無法達成碳中和之目標,蘋果將會與其中止合作關係,其中,在 2020 年已有 8% 的供應商因缺乏意願或是未能達標而失去了蘋果的訂單。我們從而得知,創造綠色經濟將會從採購作為起始點,帶動整體供應鏈的綠色轉型,實現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的均衡發展。
4、綠色貿易策略的趨勢
2022 年 6 月,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署(CBP)發布了《綠色貿易策略》報告書,是以美國為首來推動國際間的綠色貿易,以四大策略目標作為核心,致力於綠色經濟的推展,下述將針對四點簡單說明:
• 提供誘因加速綠色貿易的進程
除了在現行的貿易計畫中增加國際環保標準,也提供在運輸上採用電動車或低碳船隻的業者相關進口優惠(如:簡化貨物通關流程),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貿易,擴大綠色經濟的產值。
• 加強環境執法的密度和力度
透過增加供應鏈可視性和強化利害關係人間的資訊共享,以確保能夠即時地打擊環保犯罪者,同時鼓勵將環境規範和氣候承諾納入與他國政府機構簽訂的貿易協定中(如:美墨加協定),以擴大綠色經濟的可信度和影響力。
• 加速綠色創新
鼓勵產業界透過科技創新推動市場邁向綠色經濟轉型,此外,透過導入新興的綠色科技改善現有的入關流程,並達到提升營運效能的助益。
• 提升環境適應力及資源使用效率
透過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和加強廢棄物管理等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碳足跡的產生,並提升環境適應力,此外,鼓勵企業提供員工彈性的工作選擇,減少企業支出相關間接成本的同時,也提高辦公資源的使用效率,讓綠色轉型從日常營運中就能夠加以落實。
從綠色經濟帶動綠色成長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根據綠色行動公民聯盟的調查,2020 年台灣前十大高碳排企業的年度碳排佔總碳排量的 38%,面對氣候變遷日益惡化,身為台灣四大碳排企業的台積電,已於 2021 年承諾將會致力於實現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因此,根據《台積電 110 年永續報告書》中表示,會以低碳製造和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作為減碳的第一步,透過開發半導體綠色機台,採用高效能零件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功節電 7 億度,相當於間接減少 35 萬噸的的二氧化碳排放,並且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效益,同時也從製程端開始使用碳中和天然氣,有效直接減少 470 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減碳是一條必須持之以恆的道路,對此,台積電設定在 2030 年前達成單位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40%,和以相同的製程技術使生產效能提升一倍的目標,達到綠色經濟帶動綠色成長的效益。
台積電身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2021 年的營收佔比為台灣總體 GDP 的 7.31%,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同時,仍積極落實綠色轉型,擔任綠色力量的執行者和領先者,帶領供應鏈上下游產業從減碳開始,建構綠色經濟,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並提高綠色競爭力。
疫後綠色經濟的抬頭

(Photo Source:Shutterstock)
儘管在嚴峻的疫情期間,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有下降趨勢,但在經濟逐漸復甦後,溫室氣體的排放速度卻超越了過去 10 年的碳排平均值,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 《The Global Risks Report》也指出,現階段的氣候行動失敗將會是未來 10 年全球共同面臨的最重大風險,身處在後疫情的世代下,除了協助企業回復至往常的經濟活動,更重要的是增強在面臨重大氣候風險時的應變和恢復力,因此,綠色振興將會是首要的執行方向,透過逐步減碳、增加再生能源的研究與使用等措施,讓企業得以邁向永續經營,並且可以快速掌握綠色經濟所帶來的商機。
簡而言之,綠色經濟將會帶來改寫世界經濟規則的力量,使資本市場從過往的以股東價值最大化之目標延伸至創造利害關係人的共享價值,讓永續發展與經濟成長得以併肩前進,打造綠色經濟的全新樣貌!(延伸閱讀:永續當道!以永續為核心價值,成就更好的商業模式)
因應氣候風險日益嚴峻和疫情所導致的經濟衰退,全球的經濟樣貌正快速改變著,透過綠色創新及轉型的實踐,將會翻轉過去一昧追求經濟成長的商業模式,讓綠色經濟成為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力量,逐步建構永續共榮的綠色經濟版圖!
文/Vivi Peng|COMMEET編輯群
1 Comment
碳盤查為何成為進行式?利用數位工具即刻達成減碳目標 · 2023.03.03 at 10:04
[…] 有鑑於現行的歐盟碳交易系統(ETS)無法針對進口商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情況進行有效的防範,對此,歐洲委員會於去年宣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BM),透過量化碳費的方式推動企業進行減碳,預計於 2026 年起要求五項碳洩漏高風險產業:水泥、鋼鐵、鋁、化學肥料和電力,在碳排放量超過許可範疇後,須以歐盟碳交易市場中的每週平均碳價(以公噸為單位)來購買碳憑證以抵銷超出的碳排量,而 2023 至 2025 年間為實施 CABM 前的轉換期,雖然尚未正式徵收碳費,但歐盟要求進口商必須揭露商品或服務所產生的直接碳排量,就如同農產品的生產履歷,有助於推動碳排資訊的透明化,並朝減少碳排的目標跨出第一步,而未來歐盟也會評估將 CABM 的範疇延伸至非直接的碳排放源(如:電力使用),這不僅意味著擴大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重要性,更代表企業必須精密地計算在營運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並從中找出高碳排的環節進行改善以符合國際規範!(延伸閱讀:疫後永續關鍵:邁向綠色經濟,共同成就轉型遠景) […]